近日因为一个视频,微信被推上“监测用户聊天记录”的风口浪尖。


  随后微信官方推文澄清此谣言。该谣言起于某短视频声称微信正在监听用户的聊天记录,并传授“关闭微信监听的诀窍”。虽然其内容实际上是指导用户如何关闭微信个性化广告,但事关个人隐私,甚至是个人聊天信息安全,“个人信息安全”这一话题,再次挑动了广大互联网用户的敏感神经。


  互联网时代,数据无处不在,小到个人的日常消费,大到健康、教育等众多决策,这些分布在各个系统的数据可能对我们构不成直接伤害。


  但是一旦将这些数据集中起来,通过数据整合和信息加总,数据之间可进行印证和相互解释,一个网络化的“虚拟自己”就此诞生,个人隐私无所遁形。


  你是谁?这个问题不再需要你自己回答,数据可以告诉我更真实的内容。


  在我们看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,个人信息黑产规模在不断扩大,信息“裸奔”的时代,了解个人信息保护尤为重要。


  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免遭盗用?


  鉴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如此重要,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些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式,以避免自己成为被盗用身份的受害者。但是事实上,在个人信息的使用上,安全和便捷历来是此消彼长的状态,技术的发展可以带动两者的同步提升,却无法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。



  在我们享受到如此便利的互联网服务的同时,就必然会一定程度上让步于个人信息的安全。公共讨论中的“互联网时代,隐私已死”其实一定程度上是“用便利换隐私”的结果。


  但是当互联网成为一种公共服务,每个人都缺少不了的时候,显然需要政府(立法)出面解决信息过度使用的问题。最小采集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被普遍采纳,国内的公权力机构和企业如何遵守这一底线,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

  对于个人而言,当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既定的信息时代中,最起码可以先注重自己的行为,保护身份信息免遭盗用。


  首先,使用网络时要注意信息安全,网上冲浪现在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在这里提醒大家尽量浏览部署SSL证书的网站,HTTPS能够保证用户数据加密传输,不用担心个人信息泄露风险。


  其次,不要把明显的各类纸质信息随意丢弃,例如银行单据、快递信息等。保管好所有和自己有关的文件记录,当不要的时候,要及时销毁。


  最后,牢记所有账号密码,尽量不要所有平台用统一的账号密码登录。如果实在难以记住,可以试着通过可加密的方式记录。


  写在最后


  随着技术的发展,便捷与隐私、隐私与安全的矛盾正在愈演愈烈。


  技术发展大势不可阻挡,隐私权不可以忽视。公民对于隐私权的关注度正在提高,相应的,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都需要明白自己能够为此做些什么。